產品簡介:
JYB-NJD交通氣象監測站對公路交通沿線的能見度、路面積水、冰厚、雪厚、路面濕滑、噪聲、路面狀況、風向、風速、大氣壓力、氣溫、濕度、雨量、地下深層土壤墑情等進行自動監測,并將監測信息及時傳送到監控中心,供交通管制系統參考。在惡劣氣象條件下能及時發出警示信息,以多種方式告知管理人員和駕駛員,以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行車水平。并可聯動攝像頭,對監測數據超標畫面進行視頻抓拍。能夠為交通規劃、交通監管合理布局提供依據,同時還可以輔助相關部門對災害天氣如臺風、暴雨、霧霾、暴雪、霜凍等做出及時預警,提前調度安排,盡量避免因災害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
適用領域:ji
用于高速公路、國道二級公路、城市街道、氣象、機場、航道、環境監測、交通運輸、軍事、農林、水文、大型工程和科研教學等領域。
交通氣象觀測站路面能見度實時監測系統技術特點
1、行業規范監測數據
為交通管理部門實時提供氣象和道路狀態數據來保證行車安全;同時也為交通氣象預報提供及時、客觀的觀測資料;從而提高預報準確率。
2、全面而準確的交通氣象測量參數,路面狀況危險度指標化
公路交通氣象環境監測系統的傳感器和采集器技術,經過驗證的算法和*軟件技術確保氣象信息的準確性。同時依據規范將測量數據指標化,為用戶提供直觀判據。
3、設備簡潔,易安裝維護
易于安裝和架設,所有傳感器均采用快速插頭與采集器進行連接,上電即可正常運行。設備內部為模塊化設計,無需特殊工具,即可完成維護工作。
4、高可靠性,低維護費用
從底層硬件到上層軟件開發能更好維護修改。可減少維護時備品備件的周轉量和用戶采購和管理成本;使用戶節省更多的維護費用。
5、低功耗設計
適用多種供電方式(交流、太陽能、風力發電機等);提高了設備的環境適應性。
6、具有多種本地和遠程通信方式
本地通訊(RS232、RS485/422)、遠程有線通訊(PSTN、ADSL、光纖等)和遠程無線通訊(SMS、GPRS、CDMA1X、衛星DCP 等)可同時應用。
7、預警功能
當測量的要素指標超過用戶設定的閾值,氣象監測系統會將告警信息作為優先級主動向中心站監控平臺傳遞,中心站收到告警數據后等形式提示管理者。
技術參數:
能見度傳感器
測量范圍:
A型:5m—10km
B型:5m—30km
C型:5m—80km
測量精度:≤2km ,誤差±2%
2Km—10km,誤差±5%
≥10km,誤差±10%
儀器一致性:≤±4%
更新間隔:15秒
線性動態量程:3000:1
監測距離 | 2-15米 |
檢測直徑 | 25.4 cm |
角度 | 30-90度 |
電源輸入 | 220VAC、24VDC |
功耗 | 4W |
工作溫度 | -40 ℃至 +70 ℃ |
工作濕度 | 度0 至 99% |
路面狀態輸出 | 水:0.00—2mm |
冰:0.00—2mm | |
雪:0.00—10mm | |
濕滑程度:0.00—1 | |
路面溫度:-20 ℃至 +60 ℃ | |
精度 | 0.01mm |
鏡頭污染檢測 | 光學鏡頭的污染等級測量及內部自動污染補償 |
路面 | 混凝土、瀝青路面 |
通訊 | RS485、RS232 |
尺寸 | 400(長)×136(寬)×220(高) |
重量 | 5Kg |
安裝方位 | 應避免從路面到接收器的直接日光反射。允許間接反射。 |
安全 | 無安全問題 – 紅外遙感測量技術 |
路面狀況傳感器:
交通氣象觀測站路面能見度實時監測系統功能特點:
采用遙感式的路面狀況傳感器,采用紅外激光遙感技術,不需要切割路面,避免了對道路的破壞,非接觸式遙感檢測,意味著不需要封閉道路,安裝工作既安全又方便。不會因為安裝檢測儀引起對交通的干擾,是道路氣象監測系統組成中一項理想的選擇。它既可以安裝在現有的氣象站上,也可以安裝在路面視野無遮擋的其他建筑物上。
遙測式路面狀態傳感器根據水冰雪的紅外光譜特性,通過對干燥路面反射的光譜信息和有覆蓋物的情況下得到的光譜信息的對比,實時檢測路面干、潮和濕的狀態,測量水、冰、雪的覆蓋類型和覆蓋厚度,為道路氣象信息系統提供道路濕滑告警信息,同時具有紅外測溫功能,能夠監測路面溫度,提供高溫告警。儀器安裝在一個全天候、耐久的外殼中,以保證承受惡劣天氣,這使得它在任何天氣條件下能提供準確數據。
路面狀況監測為道路安全文明駕駛起到重要輔助作用。通過動態預警,駕駛員在駕駛車輛行駛過程中可高效快速的判斷前方路況,提前了解前方路況,對駕駛員安全文明行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雪厚、雨雪量、等路面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實時播報,提高了觀測的準確性和準確度,大大大減輕了人工手動監測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路面狀況監測儀通過前端采集信號核心傳感器來感應環境中各種參數的變化情況,經過主機采集系統快速分析處理,通過無線網將數據傳輸到服務器。通過互聯網技術,高新技術處理分析,把道路安全文明行駛推向科技化,促進智慧城市建設。